初中生物教案精选三篇


生物教案 2024-02-29 17:31:11 生物教案
[摘要]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精选三篇,欢迎品鉴!

【www.cddlwy.com--生物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精选三篇,欢迎品鉴!

【篇一】初中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气管    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 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 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 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 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                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篇二】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备课教案

【篇一: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二:初中生物细胞的生活教案】

教案设计

生命科学学院 11级生物科学4班 陈姣  11070144004

附:

板书设计

一、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三)细胞的分裂

【篇三:2015七年级上册生物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2.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3.取放鼠妇时动作轻柔,实验结束后能将鼠妇放到自然环境中。

二、学习难点和重点

1.学习重点: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2.学习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组织好“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准备相关的图片

大熊猫、鱼、麦田、蚂蚁群、蜜蜂群、打斗的狮子、争斗的秃鹫等图片

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仙人掌、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人类排放废水等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

湿土,干土,解剖盘,纸板(教师准备),鼠妇20只,计时表(学生准备)。

3.课前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20只,并记录捕捉地点的环境该地点鼠妇的数量,注意不要破坏学校、社区草坪或花坛,不伤害鼠妇。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第二章的学习就要带领我们去了解生物圈。要想了解生物圈,首先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1.环境的概念

教师提问:

①野外生活的大熊猫组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②鱼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即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鱼一定能正常生长吗?还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③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点吗?什么是环境?

分析后学生自己归纳出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

教师提问:看图1-12小麦田示意图在这片麦田中,对小麦的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思考找出阳关、温度、水土壤、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等因素。

教师讲述:我们把这些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教师提问:你能将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利用第一章所学制定分类依据,即依据有无生命将生态因素分为两类,分别是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师概括:阳关、温度、水、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物因素;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是有生命的,称为生物因素。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提问: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展开讨论,回答问题:没有阳光,小麦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温度过低,小麦种子不能萌发、麦苗生长缓慢。水分过少,小麦易枯萎;水分过多,小麦易烂根。土壤肥沃,小麦生长好;土壤贫瘠小麦生长差。

教师提问:其他植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阳关、温度、水和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请举例。 学生举例,达成共识。

教师归纳:植物的生长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问:非生物因素是否影响植物的分布?教师展示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植物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分析图片,找到原因,得出结论:温度和水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影响。

教师讲述:非生物因素对动物有没有影响?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了解。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提问:刚才分析了图中非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那么图中老鼠、蛇等生物因素对小麦的生长又有什么影响?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回答:老鼠破坏麦田,蛇吃老鼠;麦蚜吃小麦茎叶,七星瓢虫捕食麦蚜;杂草与小麦争夺阳关、养料和水分;蚯蚓松土肥土,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并归纳出生物之间存在捕食

和竞争的关系。

教师提问:与小麦一样,每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除了捕食、竞争和寄生以外,还有其他关系吗?请举例。

学生举例,并通过观看图片,了解生物因素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将它们分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不同中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能进一步将这些关系进行分类吗?

学生概括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助、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师提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作用于生物,那么生物怎样生存呢?

学生认识到生物必须要适应环境。

教师提问:请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的环境的?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仙人掌是怎样适应沙漠的生活的?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举例并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展示: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等图片。

教师小结:这样看来,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6.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提问: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会不会影响环境呢?观察蚯蚓的图片,思考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学生说出蚯蚓一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底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蚓粪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教师提问:你还能说出那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教师讲述“蜣螂出国救澳大利亚草原”的故事。

小结: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为两方面:有利影响和有害影响。

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害影响和有利影响。

(三)巩固练习

学生讨论课后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

一、环境的概念

二、

非生物因素:阳光、水、温度、土壤等

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助、竞争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四、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六)作业安排

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课前安排大家分小组 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并捕捉鼠妇20只,下面请小组代表介绍观察到的情况。

学生分组汇报课前活动的观察结果,得出结论:鼠妇大多生活在石头下或花盆下。

教师提问:鼠妇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鼠妇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

(二)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教师节根据学生课前作出假设,分析作出假设的依据,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的第一步。

学生根据上述结论完成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鼠妇大都生活在石下或花盆下?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分部吗?

2.作出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分析作出假设的依据。

学生完成探究的第二步-作出假设。假设1:光照条件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始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假设2: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说出假设依据。

3.制定计划

假设需要实验的验证,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师推荐器材:现在提供的实验材料有铁盘、干土、湿土、玻璃板,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设置思考题:①根据假设确定你所探究的实验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对鼠妇有影响?

②你如何保证实验结果只是要探究的实验因素不同引起的,对于其他可能影响鼠妇分布的因素,你如何处理?

③有同学用1只鼠妇做实验,有同学用20只鼠妇做实验,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④如何记录你的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出的问题,根据讨论结果,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装置,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汇报,并做出指导,引出对照实验的概念。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设计思路。依据思考题讨论其方案和装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学会控制实验变量,知道什么是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

教师巡视学生试验情况,个别指导实验。

学生实施计划,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变化。

5.得出结论

教师组织汇报并统计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平均值,引导学生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得出结论,再次提出疑问: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各小组汇报探究过程,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实验是否支持假设。学生自由发言,得出结论:①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②非生物因素对动物有影响。

6.表达和交流

教师提醒实验完毕后,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鼠妇?

学生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

(三)归纳小结

方法小结: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

能力小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知识小结: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同时适应环境,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的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情感态度小结:表扬和鼓励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积极认真、敢于发表见解的学生,以及最富有团队精神的小组。

学生回顾本节的实验过程,与教师一起总结出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对照实验

1.设计对照实验

确认实验变量,控制实验变量,处理数据,避免偶然性

2.对照实验的概念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三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密切

七、课后反思:

通过大量的事例,使学生理解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生物能影响环境也能改变环境。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篇三】初中生物教案

课题:七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第四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

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教学反思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今后探究科学奥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篇二: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第一节 生物的特性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

巩固练习

1. 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2.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教学反思

教案序号  2 第一章 认识生物 新授课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2006.9.13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 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调查法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案序号  3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新授课

第一节生物圈 2006.9.15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篇三:初中生物教案《单细胞生物》】

初中生物教案|《单细胞生物》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下载后按住ctrl点击查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ppt展示:制作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像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

2.演示实验:观察草履虫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通过观察你能确定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吗?

问题2: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3: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4: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同时补充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最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草履虫是一种由一个细胞所构成的生物,它可以进行与多细胞动物相同的生命活动,比如:运动靠纤毛来进行,取食及消化由口沟、食物泡来完成。呼吸通过表膜、排泄由伸缩泡及胞肛完成。这一切显示:草履虫这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多细胞动物的生物体。)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研究这么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呢?)

ppt展示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总结:单细胞动物个体虽小,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细胞动物的特征以此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进行习题当堂巩固。

1.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 )。

a.口沟 b.细胞质 c.食物泡 d.伸缩泡

答案:c

2.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 )。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

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

d.与草履虫比大小

答案:b

3.草履虫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是通过( )。

a.收集管 b.伸缩泡 c.表膜 d.胞肛

答案:d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食物泡 b.伸缩泡 c.胞肛 d.口沟

答案:b

5.草履虫借着__________的摆动,在水中__________前进。

答案:纤毛、旋转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本文来源:https://www.cddlwy.com/jiaoan/384293.html

《初中生物教案精选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高中生物教案五篇 高中生物教案五篇
  • 初中生物教案精选三篇 初中生物教案精选三篇
  • 幼儿园病媒生物教案反思范文(精选三篇) 幼儿园病媒生物教案反思范文(精选三篇)
  • 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11篇】 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11篇】
  • 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3篇】 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3篇】
  • 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十篇】 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十篇】
  • 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十二篇 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十二篇
  • 关于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九篇】 关于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九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