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10篇


说课稿 2021-07-27 14:57:35 说课稿
[摘要]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因为党领导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繁荣富

【www.cddlwy.com--说课稿】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因为党领导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繁荣富强。以下是我爱文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10篇范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篇1

  从党的历史中领会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从中汲取奋力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部党组成员唐承沛、王爱文出席会议并交流了学习体会。部规划财务司、社会救助司、机关服务中心、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发言。

  会议指出,《简史》对于我们学好党史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全书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突出主题主线,生动记录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历史功绩,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充分认识学习《简史》的重大意义,把党的百年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会议强调,学习《简史》要从中深刻感悟党的伟大历史贡献。一百年来,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创未来,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一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由此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二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三是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会议指出,学习《简史》要从中深刻领悟蕴含的丰富哲理。《简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洞察、深刻的历史清醒,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史、思想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一是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理论和事实、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巨大成就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这源于我们党具有始终坚持党的初心宗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等优秀特质。正是依靠这些优秀特质,我们党才能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二是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党,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风险挑战,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三是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我们党百年奋斗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立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历经艰辛探索、付出巨大牺牲而取得的宝贵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会议要求,学习《简史》要从中汲取奋力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学习《简史》就是为了更好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从党史中找到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更好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要坚定不移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深刻感悟其思想伟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履行好新时代民政工作职责使命的实际举措。三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合理性、发展的规律性和胜利的必然性。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感悟百年大党的民生情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奋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迈出民政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雄健步伐。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篇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这一百年里,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等工作的深入人心,基层工作也备受重视。

  基层“为官”要“舍小我”扎根奉献。在基层工作中,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基层干部要向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和模范典型学习本质,在基层奉献青春,无私忘我。“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这是抗台防台巡查中突遇山体塌方殉职的绩溪县荆州乡原纪委书记李夏朋友圈的个性签名,却成了他短暂而不平凡一生的写照。“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一名共产党员,要分清“公”和“私”、“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基层“为官”要“蹲下去”看见问题。这一百年里,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不论是脱贫攻坚、疫情防控还是乡村振兴等工作,都是“以人为本”的工作,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以及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懈努力。在基层,只有赢得群众的支持,获取群众的信任,与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群众才能开展好工作。这也正是为什么国家会下派一批又一批的驻村干部进行扶贫等工作,只有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才可以在实践中获取真知,了解群众所需所求。“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在兰考,泡桐就是焦裕禄精神的化身,只有“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

  基层“为官”要“学经验”迎难而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

  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风雨中的洗礼,是烽火中的探索,更是基层党员干部汲取的澎湃力量。身处基层,更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建党百年创造新辉煌。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讲座党课讲稿4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重温百年奋斗史,涵养“三种精神”,筑牢信仰之基,汲取前行力量,奋力走好新征程。

  学党史、忆初心,涵养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百年奋斗史承载着共产党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宝贵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从革命初期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大国重器,从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到燃遍全中国的燎原之势,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的满园春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尽显了我们党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斗志。党员干部要在学习党史中涵养开天辟地、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汲取精神之钙,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凝聚强大合力。

  学党史、担使命,涵养矢志不渝的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把握发展大势,切实强化历史担当。在学习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勇毅,迎难而上,破局开路,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急先锋,做为民请命的实干者,勇担时代重任,趁势而上奋进新征程,砥砺前行谱写新篇章。

  学党史、系民心,涵养为民服务的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民心顺,百业兴。”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史,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新时代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时刻与人民站在一起,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用行动深刻诠释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精神内涵。百年风雨,初心如磐。党员干部要在学习党史中深刻领悟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厚植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怀,涵养为民服务的担当精神,躬身实干做好群众贴心人,盼民所盼,急民所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心与群众牢牢系在一起,始终走好群众路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篇3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讲话并强调,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我们通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十四五”开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中汲取“比学赶超”的力量。

  以“比”为基,在党史中汲取红色基因。党的百年奋斗史波澜壮阔,党的千秋伟业风华正茂,从党史中要读懂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学习继承老一辈的爱国传统和一系列伟大精神,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薪火相传,赓续奋斗。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需要每一代人跑好自己那一棒,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在同一条历史河流中,“前浪”已经精彩地奔涌出自己的人生,“后浪”理应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欲与前辈试比高,将努力奋斗化为人生精彩。

  以“学”为力,在党史中汲取历史智慧。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从筚路蓝缕的一路回首,到创造辉煌的未来奋进。学习好、总结好党史,才能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为我们的信仰“加油”,为我们的精神“补钙”。要从党史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党中央的权威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以“赶”为要,在党史中汲取强大勇气。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党的发展史一再告诉我们:我们党在作出每一项重大的历史性决策的时候,都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在发展新征程中形势逼人、形势催人,唯有跑起来、赶上去,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难得的时间窗口期,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从改革创新中育先机开新局,把“赶”的动力真正激发出来,才能走出新路、干成大事。

  以“超”为志,在党史中汲取人民力量。要强化“超”的追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披荆斩棘。这种力量从何而来?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篇4

  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历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也集中反映了党史研究的最新进展,是《简史》编写的根本遵循。《简史》对建党建军、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和改革开放等的叙述和评价,充分吸收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论述精神,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既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本然,又明白晓畅地讲出历史的所以然。

  充分反映了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简史》讲清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最终找到正确道路,从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讲清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党带领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讲清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找到、坚持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讲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历史。《简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充分反映了百年党史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历史。《简史》展现了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的历史。为此,党把中国人民团结凝聚成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进行了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简史》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的历史,介绍了他们中间涌现出的无数英雄和锻造的伟大精神。通览全书,雷锋、王进喜、“两弹一星”科学家等等,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彪炳史册;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等,一个个伟大的精神历久弥新。《简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由于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依靠人民创造了历史伟业。

  充分反映了党的光辉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简史》再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革命引向胜利,一条根本性的经验就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充分反映了党的光辉历史是一部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简史》重点突出地反映了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对于党的代表大会如何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党章的修改怎样体现党的建设的新要求,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简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简史》篇幅不长,夹叙夹议,有质有文,陈言务去,新意迭见,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学习读本。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篇5

  共产党人的初心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信仰,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凝聚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展示着共产党人的精神状态和不懈追求。“初心之问”始终在提醒全体党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因此,学习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找回初心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历史。

  学习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能读懂初心的思想之源

  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初心思想的重要之源,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实践关系紧密,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学会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

  党的基本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晶,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紧扣“初心之问”的探索成果。近代以来,拯救中国的“真理之问”从马克思列宁主义那里坚定了选择。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之问”是毛泽东思想给出的响亮回答,党的“执政之问”是邓小平理论做出的精准判断,共产党人的“党性之问”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出的时代定位,中国的“发展之问”是科学发展观指明的正确方向,实现中国梦的“初心之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出的坚定结论。从“初心之问”中,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的追求,尽管问题不同,然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更是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理论创新让我们懂得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新纪元到中国社会的最深刻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中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对初心的坚守让我们弄懂了党的先进性、阶级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并在探索科学发展中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对初心的坚守,展现了信仰力量,夯实了“四个自信”,走上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学习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能理清初心的历史表现

  初心就是共产党员甘做人民的勤务员和甘当学生的历史表现,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走人民选择、大道之行的历史。迈向100年诞辰的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领导人民成立新中国、再到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件大事,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但“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紧扣初心的实践自觉和生命追求。列宁强调,“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正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明示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摆脱贫穷落后,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他还向全党提问,“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始终是虚心向人民学习,相信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让人民能过上好日子的路。不忘初心,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嵌在党的旗帜上,刻在全党心中,就是要牢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学习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能把握初心的时代呼唤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一部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承载着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法理,学好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才有共同奋斗的情理。新中国70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践行初心和开展“四个伟大”的70年,是坚定最终奋斗目标和落实阶段性纲领,党的信仰、信念、信心经受挑战而愈益坚定的70年。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其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毛泽东指出,“自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蓝图擘画在创新中发展的70年。从毛泽东的“两步走”到邓小平的“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跨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两个“十五年”的发展目标,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世界梦、人民梦的新时代,面临危险与考验,中国共产党呼出了百年“初心之问”。一路走来,是初心点亮了前进的路。初心的时代要求就是人民的时代需求。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初心的时代自觉。“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梦想在哪里,初心就追向哪里;人民追求的幸福在哪里,党就走到哪里。只要初心不忘,就能凝聚磅礴力量,就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高举梦想的旗帜,做到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篇6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初心”的丰富内涵,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及为什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怎样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课题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透彻理解这颗“初心”,是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现实需要。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不动摇

  信仰和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首要内涵。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了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旗帜问题。

  1921年6月30日-7月3日,13名知识分子来到上海成立中共,这个事弄不好就要掉脑袋,当时很多人不看好,我们党重要的发起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错过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陈独秀在陈炯明统治下的南方政府出任教育厅厅长,正在筹一笔钱,人一走,这笔钱就可能没了,所以不能到上海去。李大钊因为北洋军阀政府财务困难,停发了北京8所高校的教职员工薪资,这8所高校成立了联合委员会,他是重要负责人,要去追讨工资,不能参加会议。

  中共一大13名代表,其中最年轻的是应城市的刘仁静,当时年仅19岁,北京大学大学生。1983年接受采访时,81岁的刘仁静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根本没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次会啊!不就到上海开个会嘛,谁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个会呢?”共产党的成立何等的重要!当年有谁在意?一大开完,走的走散的散,各奔东西。

  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周佛海脱党,1927年包惠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这些人无论从智商、学历、出身、影响力等方面来看,都不见得会比毛泽东差,其中张国焘是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宣布大会开幕、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只是一个负责会议记录的书记员。但张国焘最后在国民党军统当了特务,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和国民党特务联系在一起,这是什么样的历史命运?他们7个人不管当汉奸的、当叛徒的,假如历史是可知的,作为中共的发起人,他们要是知道自己亲手成立的党28年后夺取了全国政权,会做出这么糊涂的事吗?他们竟然不相信共产主义了,他们能不糊涂吗?13个人中,7个人出了问题,4个人牺牲了,最后只剩2个人依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董必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我们这个党能从中国政治舞台边缘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源自一个一大最不起眼的政治代表,毛泽东,居功至伟。所以初心最重要,理想信念更重要,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放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就丧失了做共产党员的资格,也就不能走到我们中间来!

  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

  二、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忠心不动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初心的第一要义就是坚定对党的忠诚。不忘初心,就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李大钊: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已经培养了许多革命同志,如同红花种子撒遍全国各地。我深信:共产主义必将得到光荣胜利,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瞿秋白:从容就义。

  叶挺:出狱后要求恢复党籍。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始终以党为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96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和飞跃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没有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忘初心,就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不忘初心,就是要毫不保留忠诚于党。“对党忠诚”,是每一位党员举起右手向党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铮铮誓言,也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基本义务之一。忠心于党始终是党的好干部的基本标准。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共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坚持和继承。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核心要义是对人民的赤胆忠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并首次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出身本来,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出身,党章中有明确的界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十九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载入新修订的党章,成为全体党员的根本遵循。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公仆本色,时刻牢记服务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有两个关键,一个是“人民”,一个是“服务”。一方面,执政党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摆正党与人民的位置。另一方面,“领导就是服务”,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如何维护人民的中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不动摇

  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绵延流长,疆域辽阔(由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占领了欧洲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西到波斯湾、匈牙利、东到日本、南到越南和柬埔寨、北止北纬60度线以内,并对其中很大一部分地区统治了1〜2个半世纪,这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近代中国的落后让中国饱尝亡国灭种的灾难,割让和丧失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马关条约》赔款2.3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9.8亿两白银。抗日战争中人口伤亡在3480-5000万人之间。受战争损害的人口为2亿人。2000万英烈拋头颅洒热血,有名有姓仅330万人,红西路军烈士21800多人,仅有6600名有据可查。

  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突出历史贡献。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96年前的中国正处在漫漫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那个时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她为了把人民大众从这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脱出来,用了28年的、懈奋斗和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先后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4个阶段,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据中国档案馆记载,从1921年到1949年,短短28年,就有300多万共产党员为国捐躯。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面对积贫积弱的困难局面,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铺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成长需要交学费,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也不例外,当时经历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也就是说交了10年的学费,10年的学费让我们党吸取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所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依靠伟大智慧带领全国人民,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主要是进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这期间,我们党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金融危机等国际风波的影响,经受住了98洪水、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从第1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到神舟载人航天、蛟龙深海下潜,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到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成功的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走上了全面复兴、加速崛起的新征程。

  五、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不动摇

  今天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领导中国科学发展的党;是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党。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捧着一颗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九大报告从十个方面来概括历史性成就。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那么,为什么说是全方位的和开创性的?所谓全方位的,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所谓开创性的,是指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五年来,我们靠什么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靠什么实现了历史性变革?根据十九大报告的论述,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根本原因,即三个“一”:一个核心、一个理论、一条道路。

  一个核心,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重大历史改变的时候,当我们的国家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这个核心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凝结起来,集中起来,形成历史发展的合力。

  一个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能够引导着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纵深发展。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它的强大的理论指导力量。五年来,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取得的。

  一条道路,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共同发展,开拓前进。我们一直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巳经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取得新的辉煌。

  我们有幸处在新时代,更有责于新时代。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必将加速推进。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篇7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因为党领导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繁荣富强。

  一、1931年-1949年,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93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后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自19世纪70年代产生以后,一直发展缓慢。直到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前,才有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产生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反侵略、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20世纪斗争已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如1915年上海工人反对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1916年天津工人反法国强占老西开的斗争,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初步开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出版,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飙。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但是客观上为传播和接受适合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革命所需要的新思潮创造了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俄国工农大众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和所取得的成功,更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和研究指导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一派文化思想,早在19世纪末期,就已见于中国的记载。随后,中国的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梁启超、孙中山等,都根据各自的认识,相继介绍过马克思本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观点。十月革命后,中国最早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就是李大钊、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首次重大胜利。五四运动伟大意义和历史作用在于:五四运动表现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这也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历史功绩。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逐步扩大,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步伐。

  4、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3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小组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小组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武汉小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小组代表陈公博,旅日小组代表周佛海,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出席了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也参加了大会。7月30日晚,由于会场突遭租界巡捕搜查,会议最后一天改为8月初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间经过中国共产党创立、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五个历史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折发展的道路,期间经历了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大的历史性转变。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

  1、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在党史上,通常从193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到1937年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这段历史,称作“大革命时期”或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经过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兴起和低落,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广泛的同盟军,没有革命的武装力量,就无法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势力。党经过慎重的选择,把联合的主要对象确定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并经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33年6月12日到20日在广州召开)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同时,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对在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平等;把民权主义解释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为少数人所私有;把民生主义解释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于是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实现后,工人、农民、学生运动得以迅猛发展。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的五卅运动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高潮。在此次革命高潮中,中国共产党得到很大发展,一年内党员数增加了10倍,并与国民党合作完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举行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准备了后方基地。1936年7月至1937年2月,国共合作结出了北伐战争胜利的硕果。

  然而,大好的革命形势并不能掩盖和遏制革命阵营内部的严重危机。随着1935年3月12日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逝世,国民党右派的反共逆流逐渐滋长。北伐战争胜利后,取得国民党最高权力并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蒋介石开始露出反共面目,与1937年4月12日在上海悍然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大革命以失败告终,这是党建立后遭受的第一次挫折。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党史上,通常将从1937年8月到1937年7月的这个时期称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3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新道路。

  193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纠正了以陈独秀为首的党的领导机关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成为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八七会议后,党开始进入到反动势力薄弱的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积累了从事地下工作的丰富经验,使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的党的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得到壮大,党员数量从1938年的4万多人发展到1930年的10万多人。这样,大革命失败后似乎陷入绝境的中国共产党又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出现了。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兵力,开始对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遭到失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领导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姜台堡会师,红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

  3、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7月起到1945年8月止,历时八年。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特殊的重要历史阶段。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和中国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与1937年9月22日,发表了周恩来等送交给蒋介石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8年底,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开始把对国民党军事打击为主的策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把主要力量转移到对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上来。在日本诱降、英美劝降的影响下,国民党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和分裂,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在1938年公开投降日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也转而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开始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我们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其他的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组建抗日武装,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围攻。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组织105个团的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展开大规模攻势作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史称“百团大战”。

  抗战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共同打击日军,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1940年冬至1941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并于1941年1月4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给敌后抗战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困难。

  1941年和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敌后武装斗争,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游击战法打击日伪军,保卫和巩固了抗战阵地,使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进入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大的转变。中国敌后解放区战场从1943年夏天开始,逐步恢复和扩大。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普遍发起攻势作战,在局部反攻中打击日伪军,恢复巩固原有根据地,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七大制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告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八年抗战,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在对敌斗争、统一战线、根据地建设以及党自身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党的领导能力大为提高,自身锻炼得更加成熟,能够掌握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纯熟而恰当地处理种种复杂问题,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达到了成熟。这些都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时期。党史上把从1945年8月15日到1949年10月这段历史称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或者“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在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中国人民真诚地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美国的支持下,企图独霸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样,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就成为战后国内一切问题的焦点。国共两党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构成了战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根据战后中国政治的基本形势,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真诚而不懈的努力,号召全党在不放松武装自卫的条件下,力争通过和平途径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然而,通过1945年8月至10月的重庆谈判,及其后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社会其它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在美帝国主义的干预和国民党的背信弃义下付之东流。1946年6月,蒋介石下令进攻中原解放区,以此为起点,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了。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中共中央对战争前途作了正确的分析和估计,指出人民解放军战争所具有的正义的革命性质。为赢得人民解放战争,中共中央提出几条基本的指导方针:在军事方面,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在政治方面,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团。

  在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组织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历时142天,人民解放军伤亡24万余人,国民党军被歼154万余人,蒋介石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解放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大进军,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国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出中国大陆,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

  10月1日,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会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世界大战后的重大历史事件,使中国结束了几千年来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新国家和新社会的主人,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辟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党从建立的时候起,就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民主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1949年-1978年,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过度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千疮百孔,人口众多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探索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地肩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政权的重任,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军队,在建立新国家的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令人耳目一新。全国各族人民热情高涨,广大工农劳动群众以翻身做主人的崭新面貌,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欢欣鼓舞,踊跃参加革命;许多身处海外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辗转返回祖国参加建设,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万象更新的新局面。

  建国伊始,新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展开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在接管城市的过程中,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了新中国的国营经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央财经委员会成功地进行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到1950年6月,党和国家在统一国家财政经济方面的大量工作,使国家财政收支和市场物资供求基本平衡,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打好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场经济仗。

  1952年,党中央领导开展了“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和“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惩处了党内的腐败分子,纯洁了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队伍,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其他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

  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将经济建设工作作为整个国家的首要工作。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大力推进。1955年夏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基本建设各条战线喜报频传,农业、教育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总之,“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均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的总和,这是一个奇迹。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的确立,促使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人们中间逐渐树立起来。有了新的社会主义基础,又有依据社会主义的原则进行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建设成果,这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随着新生的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成为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只有苏联一种模式,而且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即使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也未必都适合中国国情。因此,党面临着在新的形势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党对中国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党的八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从国家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既综合平衡又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关系方面,强调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在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具有创造精神的。这次会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经受实践检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这两个方面又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折。首先是由于错误地认为中国富强的目标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由于它是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因此必然存在严重缺陷。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表明了“大跃进”运动的正式发动。“大跃进”是从盲目地、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开始的。在工业方面,盲目提高钢产量指标,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在农业方面,提出过高的生产指标,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教育、文艺等各界也不甘落后,纷纷开展“大跃进”。“大跃进”运动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导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大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遭到了重大的损失,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很快地觉察到了,到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左”,“大跃进”运动才被停止。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1957年整风运动中开始出现的政治上“左”的错误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反而逐步发展起来,终于使1965年初开始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为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长达10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科教文卫事业、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1957年以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左”倾错误继续发展的结果。从它的起因看,既有党的领袖毛泽东在领导上犯错误的主观原因,又有复杂的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还有党内反革命集团的别有用心的利用。

  10年内乱期间,尽管情况十分困难,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国防科技和外交仍然取得了重要成就。继196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1967年又爆炸成功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这些成就,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三、1978年-至今,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民族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

  1976年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国迎来了有利的发展契机,人们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这时,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消除这场内乱在政治上思想上造成的混乱和经济建设的进一步调整。然而“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提出,造成了思想上的严重阻碍,使党无法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能够使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新道路,中国又经历了两年的徘徊。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认为,应当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会议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救助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这次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1993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1993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这次大会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三)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大会的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国家主席。此后,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同意江泽民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领导集体大幅度的新老交替,实现了中央领导机构平稳而顺利的交接,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党更加成熟。

  (四)党的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在全党指导思想的确立。2007年10月15日至10月21日,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在这次大会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大会的另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在努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五)党的十八大和科学发展观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2012年11月8日,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本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结晶。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刻、求真务实、部署全面,经过本次代表大会修改完善,必将成为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次大会最大的亮点是将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主题,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主题,是在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联的。科学部署了“两个百年”和“两个翻一番”的奋斗,为全面夺取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六)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指导的确立。2017年10月18日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篇8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因为党领导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繁荣富强。

  一、1931年-1949年,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93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后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自19世纪70年代产生以后,一直发展缓慢。直到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前,才有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产生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反侵略、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20世纪斗争已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如1915年上海工人反对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1916年天津工人反法国强占老西开的斗争,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初步开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出版,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飙。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但是客观上为传播和接受适合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革命所需要的新思潮创造了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俄国工农大众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和所取得的成功,更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和研究指导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一派文化思想,早在19世纪末期,就已见于中国的记载。随后,中国的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梁启超、孙中山等,都根据各自的认识,相继介绍过马克思本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观点。十月革命后,中国最早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就是李大钊、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首次重大胜利。五四运动伟大意义和历史作用在于:五四运动表现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这也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历史功绩。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逐步扩大,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步伐。

  4、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3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小组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小组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武汉小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小组代表陈公博,旅日小组代表周佛海,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出席了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也参加了大会。7月30日晚,由于会场突遭租界巡捕搜查,会议最后一天改为8月初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间经过中国共产党创立、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五个历史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期间经历了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大的历史性转变。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

  1、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在党史上,通常从193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到1937年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这段历史,称作“大革命时期”或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经过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兴起和低落,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广泛的同盟军,没有革命的武装力量,就无法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势力。党经过慎重的选择,把联合的主要对象确定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并经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33年6月12日到20日在广州召开)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同时,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对在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平等;把民权主义解释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为少数人所私有;把民生主义解释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于是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实现后,工人、农民、学生运动得以迅猛发展。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的五卅运动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高潮。在此次革命高潮中,中国共产党得到很大发展,一年内党员数增加了10倍,并与国民党合作完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举行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准备了后方基地。1936年7月至1937年2月,国共合作结出了北伐战争胜利的硕果。

  然而,大好的革命形势并不能掩盖和遏制革命阵营内部的严重危机。随着1935年3月12日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逝世,国民党右派的反共逆流逐渐滋长。北伐战争胜利后,取得国民党最高权力并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蒋介石开始露出反共面目,与1937年4月12日在上海悍然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大革命以失败告终,这是党建立后遭受的第一次挫折。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党史上,通常将从1937年8月到1937年7月的这个时期称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3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新道路。

  193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纠正了以陈独秀为首的党的领导机关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成为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八七会议后,党开始进入到反动势力薄弱的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积累了从事地下工作的丰富经验,使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的党的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得到壮大,党员数量从1938年的4万多人发展到1930年的10万多人。这样,大革命失败后似乎陷入绝境的中国共产党又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出现了。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兵力,开始对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遭到失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领导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姜台堡会师,红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

  3、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7月起到1945年8月止,历时八年。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特殊的重要历史阶段。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和中国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与1937年9月22日,发表了周恩来等送交给蒋介石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8年底,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开始把对国民党军事打击为主的策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把主要力量转移到对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上来。在日本诱降、英美劝降的影响下,国民党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和分裂,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在1938年公开投降日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也转而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开始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我们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其他的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组建抗日武装,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围攻。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组织105个团的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展开大规模攻势作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史称“百团大战”。

  抗战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共同打击日军,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1940年冬至1941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并于1941年1月4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给敌后抗战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困难。

  1941年和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敌后武装斗争,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游击战法打击日伪军,保卫和巩固了抗战阵地,使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进入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大的转变。中国敌后解放区战场从1943年夏天开始,逐步恢复和扩大。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普遍发起攻势作战,在局部反攻中打击日伪军,恢复巩固原有根据地,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七大制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告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八年抗战,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在对敌斗争、统一战线、根据地建设以及党自身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党的领导能力大为提高,自身锻炼得更加成熟,能够掌握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纯熟而恰当地处理种种复杂问题,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达到了成熟。这些都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时期。党史上把从1945年8月15日到1949年10月这段历史称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或者“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在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中国人民真诚地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美国的支持下,企图独霸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样,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就成为战后国内一切问题的焦点。国共两党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构成了战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根据战后中国政治的基本形势,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真诚而不懈的努力,号召全党在不放松武装自卫的条件下,力争通过和平途径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然而,通过1945年8月至10月的重庆谈判,及其后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社会其它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在美帝国主义的干预和国民党的背信弃义下付之东流。1946年6月,蒋介石下令进攻中原解放区,以此为起点,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了。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中共中央对战争前途作了正确的分析和估计,指出人民解放军战争所具有的正义的革命性质。为赢得人民解放战争,中共中央提出几条基本的指导方针:在军事方面,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在政治方面,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团。

  在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组织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历时142天,人民解放军伤亡24万余人,国民党军被歼154万余人,蒋介石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解放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大进军,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国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出中国大陆,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

  10月1日,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会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世界大战后的重大历史事件,使中国结束了几千年来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新国家和新社会的主人,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辟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党从建立的时候起,就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民主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1949年-1978年,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过度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千疮百孔,人口众多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探索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地肩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政权的重任,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军队,在建立新国家的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令人耳目一新。全国各族人民热情高涨,广大工农劳动群众以翻身做主人的崭新面貌,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欢欣鼓舞,踊跃参加革命;许多身处海外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辗转返回祖国参加建设,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万象更新的新局面。

  建国伊始,新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展开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在接管城市的过程中,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了新中国的国营经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央财经委员会成功地进行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到1950年6月,党和国家在统一国家财政经济方面的大量工作,使国家财政收支和市场物资供求基本平衡,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打好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场经济仗。

  1952年,党中央领导开展了“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和“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惩处了党内的腐败分子,纯洁了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队伍,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其他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

  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将经济建设工作作为整个国家的首要工作。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大力推进。1955年夏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基本建设各条战线喜报频传,农业、教育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总之,“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均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的总和,这是一个奇迹。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的确立,促使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人们中间逐渐树立起来。有了新的社会主义基础,又有依据社会主义的原则进行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建设成果,这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随着新生的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成为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只有苏联一种模式,而且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即使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也未必都适合中国国情。因此,党面临着在新的形势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党对中国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党的八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从国家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既综合平衡又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关系方面,强调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在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具有创造精神的。这次会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经受实践检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这两个方面又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曲折。首先是由于错误地认为中国富强的目标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由于它是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因此必然存在严重缺陷。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表明了“大跃进”运动的正式发动。“大跃进”是从盲目地、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开始的。在工业方面,盲目提高钢产量指标,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在农业方面,提出过高的生产指标,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教育、文艺等各界也不甘落后,纷纷开展“大跃进”。“大跃进”运动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导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大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遭到了重大的损失,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很快地觉察到了,到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左”,“大跃进”运动才被停止。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1957年整风运动中开始出现的政治上“左”的错误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反而逐步发展起来,终于使1965年初开始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为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长达10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科教文卫事业、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1957年以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左”倾错误继续发展的结果。从它的起因看,既有党的领袖毛泽东在领导上犯错误的主观原因,又有复杂的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还有党内反革命集团的别有用心的利用。

  10年内乱期间,尽管情况十分困难,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国防科技和外交仍然取得了重要成就。继196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1967年又爆炸成功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这些成就,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三、1978年-至今,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民族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

  1976年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国迎来了有利的发展契机,人们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这时,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消除这场内乱在政治上思想上造成的混乱和经济建设的进一步调整。然而“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提出,造成了思想上的严重阻碍,使党无法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能够使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新道路,中国又经历了两年的徘徊。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认为,应当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会议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救助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这次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1993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1993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这次大会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三)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大会的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国家主席。此后,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同意江泽民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领导集体大幅度的新老交替,实现了中央领导机构平稳而顺利的交接,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党更加成熟。

  (四)党的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在全党指导思想的确立。2007年10月15日至10月21日,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在这次大会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大会的另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在努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五)党的十八大和科学发展观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2012年11月8日,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本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结晶。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刻、求真务实、部署全面,经过本次代表大会修改完善,必将成为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次大会最大的亮点是将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主题,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主题,是在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联的。科学部署了“两个百年”和“两个翻一番”的奋斗,为全面夺取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六)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指导的确立。2017年10月18日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篇9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学习党史就是学习我们党的发展史、奋斗史。时代呼唤担当,使命需要作为,我们当在不断地学习党史中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奋进密码,汲取“变”与“不变”的精神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以学党史应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变”,坚定“不变”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初心使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当时刻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坚定不移走好群众路线。要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时常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要把群众的小事、烦事当成大事、急事来解决,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时刻做到心中有国、心中有民、心中有责。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朝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奋蹄前行。

  以学党史应对“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之“变”,筑牢“不变”的忠诚品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无往不胜的重要法宝。中国革命实践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朝入党,终生为党。党员干部要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规矩、坚守政治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要善于借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契机给自己“洗洗澡、治治病”;借助“纠四风”专项治理的东风给自己“去去毒、清清污”;借助“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平台给自己“刮刮痧、除除疾”。自觉做到不越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不断塑造党员干部忠诚担当的政治本色,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

  以学党史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变”,砥砺“不变”的奋斗精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更应该始终坚持真干苦干实干,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以“工匠人”精神一件接着一件做,以“愚公移山”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以“铁杵磨针”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干劲,继续传承和发扬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之力。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篇1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讲话并强调,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我们通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十四五”开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中汲取“比学赶超”的力量。

  以“比”为基,在党史中汲取红色基因。党的百年奋斗史波澜壮阔,党的千秋伟业风华正茂,从党史中要读懂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学习继承老一辈的爱国传统和一系列伟大精神,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薪火相传,赓续奋斗。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需要每一代人跑好自己那一棒,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在同一条历史河流中,“前浪”已经精彩地奔涌出自己的人生,“后浪”理应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欲与前辈试比高,将努力奋斗化为人生精彩。

  以“学”为力,在党史中汲取历史智慧。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从筚路蓝缕的一路回首,到创造辉煌的未来奋进。学习好、总结好党史,才能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为我们的信仰“加油”,为我们的精神“补钙”。要从党史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党中央的权威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以“赶”为要,在党史中汲取强大勇气。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党的发展史一再告诉我们:我们党在作出每一项重大的历史性决策的时候,都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在发展新征程中形势逼人、形势催人,唯有跑起来、赶上去,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难得的时间窗口期,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从改革创新中育先机开新局,把“赶”的动力真正激发出来,才能走出新路、干成大事。

  以“超”为志,在党史中汲取人民力量。要强化“超”的追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披荆斩棘。这种力量从何而来?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cddlwy.com/yuwen/198064.html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简史授课辅导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大学新视野英语课程说课稿范文(精选四篇) 大学新视野英语课程说课稿范文(精选四篇)
  • 中小学说课稿模板【4篇】 中小学说课稿模板【4篇】
  • 大班优秀说课稿锦集四篇 大班优秀说课稿锦集四篇
  •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三篇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三篇
  •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大全 汇编3篇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大全 汇编3篇
  •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锦集三篇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锦集三篇
  • 《马说》说课稿三篇 《马说》说课稿三篇
为您推荐
  • 《心灵慰藉》说课稿集合6篇
    《心灵慰藉》说课稿集合6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
  • 中班社会《我长大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中班社会《我长大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说课这一概念提出于1987年,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社会《我长大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4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4篇)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合集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中班语言说课稿教案《耳朵上的绿星》范文(精选三篇)
    中班语言说课稿教案《耳朵上的绿星》范文(精选三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语言说课稿教案《耳朵上的绿星》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中班音乐 夏天的雷雨 说课稿锦集五篇
    中班音乐 夏天的雷雨 说课稿锦集五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音乐 夏天的雷雨 说课稿锦集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大班艺术活动《小树苗》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大班艺术活动《小树苗》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艺术活动《小树苗》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汇编4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汇编4篇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汇编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欢迎品鉴!
  • 教师讲课说课稿三篇
    教师讲课说课稿三篇
    党课,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而开的课。党的各级组织,通过党课定期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党性、党纪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讲课说课稿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找规律说课稿精选5篇
    找规律说课稿精选5篇
    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规律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