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小说 2021-03-11 15:51:13 小说
[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 这里仅

【www.cddlwy.com--小说】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 国民性 愚昧 麻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

  “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愚昧卑怯的群氓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

  材料和看客。”这里的“愚”就是愚昧,“弱”就是卑怯。国民的愚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愚昧的受压迫者。代表人物是《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终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得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后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之中。祥林嫂们被封建思想毒害,甘于受压迫,也无力反抗,只是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纵然背井离乡,纵然凄惨死去,也从不会、不敢对压迫他们的统治者、压迫他们的封建礼教思想说个“不”字。二是卑怯的精神胜利者。代表人物是《阿Q正传》里的阿Q,他欺软怕硬,打不赢了就承认自己是“虫豸”,当赵太爷的大棍和假洋鬼子的手杖高高举起之时不躲不逃“耸了肩膀”等着挨揍。在县大堂可以站着说他偏要跪着说……等等之类。他的卑怯正体现在他的“精神胜利法”里,“儿子打老子”,“君子动口不动手”,被人欺负后,他不是反抗,而是代以“忘却”和“怒目主义”。他从赌场回家打自己的嘴巴,他对小尼姑的肆意戏弄,他和小D的“龙虎斗”等等,全是卑怯的具体表现。此外,还有鲁迅常常进行针砭的中庸、调和、敷衍、苟活、爱面子等等,其内核实质也是卑怯。三是迂腐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是《孔乙己》里的“孔乙己”。孔乙己是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人。他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忘却“读书人”的身分,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甚至沦为窃贼还在声辩“窃书不能算偷”。还有《白光》里的陈士成,连考十六回还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他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除了读书,无一技之长,最终穷困潦倒。他们这些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被八股文禁锢了思想和心智,满口“之乎者也”,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甚至当生存成了问题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2)。他们今年考不上明年再来,这次不中,下次再考,然而,他们最终的结果却是像孔乙己一样无声无息的被社会所抛弃。

  二、麻木冷漠的看客

  鲁迅的作品中有一系列的看或者被看模式的小说,如《药》、《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采薇》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只有一个动作,就是看,只有一种人物关系,就是看别人或者被别人看。那些目光呆滞的看客,那些欢呼叫好的看客,透露出的麻木,是冷漠。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3)这种麻木冷漠的现象,在鲁迅的小说里比比皆是。在《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在《祥林嫂》中,对于祥林嫂的再嫁,周围的人们采取的是奚落、不屑的态度;对于阿毛被狼吃掉,女人们开始是“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分明是用祥林嫂的悲惨,来旁证她们生活的幸福,在付出廉价的同情的同时,收获巨大的满足。然而就是这廉价的同情也不是长久的,“但不久,大家也都听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看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4) 她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是出于内心同情,她们把祥林嫂作为寻找开心、寻求刺激的对象,她们把自己的快乐、刺激建立在祥林嫂的痛苦之上,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小说《药》中的夏瑜被斩首示众时,那些围在周围,兴致勃勃看客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他们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夏瑜牺牲后,没有人想过他为什么死,为谁死,他的死成为那些茶馆里的茶客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革命先驱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

  三、未曾磨灭的脊梁

  当然,旧传统也不都是“劣根性”,“劣根性”也并不能真正笼罩到每一个民众。鲁迅先生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

  如1920年写的《一件小事》中,作者通过记叙“我”与车夫对待那个跌倒的老女人的不同态度,呈现了一个普通车夫的形象,以“我”一个知识分子的“渺小”衬托了车夫一个普通劳动人民的“高大”,赞扬了普通劳动人民身上依然保存着的关心他人疾苦的最朴实的人道主义的美德。《故乡》中的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的身上,充满着童贞、聪颖、智慧、机敏,充满着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所应具有的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全部灵性。《社戏》则为我们塑造了双喜、桂生、阿发等一群头脑灵活,纯朴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这里有胆大心细的双喜,有最先提议吃罗汉豆的桂生,还有主张偷自家罗汉豆的阿发,他们头脑灵活,纯朴可爱,聪慧善良,在他们身上流淌着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断代代相传的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1934年9月,鲁迅在完成《非攻》一个月后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5)“中国的脊梁”以《理水》之禹、《非攻》之墨子为代表,重点写了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积极奔走、一心为大众、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高尚人物。在鲁迅看来,这些健康的特征,将会替代原来的国民性缺陷,成为民族复兴的基础,他们才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才是中国的脊梁。

  从先生逝世到现在,70多年过去了,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饱经灾难的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昭示着它的强大。然而,我们民族踏上崛起之路的今天,我们仍然要看到先生几十年前,呐喊过,指出过的劣根性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反思我们国人的整体素质,仍有十分的必要。这应该是我们今天研读鲁迅作品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 顾振彪,《解读呐喊・朝花夕拾》[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钱理群,《鲁迅小说。孤独者》[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5] 张秀枫,《鲁迅杂文精选》【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口语小说《狂人日记》”。这段话收录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的材料袋中,至今背起来照旧朗朗上口。那也是第一次接触到鲁迅的文章。感到有趣又难懂,简略的文字却又富含着深意,让我们这些当学生的又爱又恨。在小学和初中时不可防止的为了考试而背参考书上对鲁迅文章的解析,而真正测验理解感触鲁迅笔下的文字还是在这次的专题浏览中。

  在《少年闰土》中,“我”初见闰土时对他映像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头上戴一顶明晃晃的银项圈。”在与闰土相处的期间,闰土给“我”讲了很多“我”所不晓得和不懂得的货色,侧重写了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四件事,闰土机警英勇,见多识广,朴实活跃的一个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而文中的“我”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书香门第,抬眼“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像井底之蛙,眼见被约束在角楼中,憧憬着农村丰盛多彩的生涯。可是在多年后,当“我”再次见到闰土时,他已大不雷同了,“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像他的父亲一样,四周肿的通红。”,而当闰土见到“我”时,已不再是幼时那种可以同等的毫无顾及的游玩的小搭档了,“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立场终于恭顺起来,明显的叫道’老爷’。”在童年时的鲁迅想要向劳动听民学习的欲望再到闰土的改变,这种改变,让鲁迅大不能接收。当时的社会思惟和封建礼教制度摧残了童真纯粹的闰土,使得鲁迅和闰土间构成了一道厚实的隔墙。而当鲁迅看到宏儿和水生的青梅竹马,犹如鲁迅自己当年和闰土般的摸样时,不禁得发出感叹,生机他们新的一辈能够攻破这种落后的封建思维。暴露出了鲁迅向被毒害至深的中国旧社会国民的痛心嘶吼。中国假如不从基本上转变落伍的轨制将永无翻身之地可言。

  再来说说看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有两个个女性人物值得咱们留神。一是《祝愿》中的祥林嫂,二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中国古代的女性老是处于一种比拟卑微的地位,而在近代,这种摧残女性的行动变得愈发的重大了起来。“女子不如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不仅积重难返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连受损害最深得女性本人也这么认同了。先来说说祥林嫂,她是个守了二次寡的典型最底层中国女性。在看《百家讲坛》中,祥林嫂毕竟是谁害死的,是鲁四爷家是柳妈是“我”仍是运气的作为,始终无奈得悉。也许每个人都不错,有错的只是我们自己,又或许每个人都有错,每个人都是杀害的祸首罪魁。祥林嫂是典范的乡村妇女形象,她朴素仁慈勤奋,盼望通过自己的尽力表现能得到鲁四老爷家的尊敬。即便自己的阅历被镇上的人们当做茶钱饭后的笑料,她在封建礼教和迷信的种种残害跟危害下,仍旧刚强,回以无言的反抗。可到了最后,毕竟是败下阵来,或者她的对抗本身就带有浓重的封建主义颜色,她在将近临终时发生了对“地狱”说的猜忌,她愿望有魂灵,这样她和家人就可能相遇了,而又怕真的存在地狱,这样会被阎王宰割成两半。于是祥林嫂就在柳妈的鼓动下去捐了门槛,单纯着以为着自己自身的罪孽已经被洗清了,没想到终究会落得悲凉惨逝世的终局。祥林嫂自己在封建中有了一丝觉悟的反抗,但最后仍然败在了封建迷信的池沼中。她本身有什么错,妈妈网?她并没有错,错得是这社会和社会上的愚蠢的庶民。而“我”只是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看客。其次是长妈妈,长妈妈在百草园中和“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可见她的科学。她完整依照封建礼节来办事,有着一点粗鄙,晚上睡觉呈“大”字形,而她又是极爱惜鲁迅的,“别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她都做到了。”她是农村妇女,没有常识,背负着严峻的精力重压。鲁迅对她们表示出一种深深的愧怍。

  中国的人们啊,开端觉醒了么?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看客”面面观

  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

  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一具有动态展示的场景,特别是对“看客”“赏鉴”杀人的心态进行“聚光”拍摄的特写镜头,实在令人叫绝。从对“看客”的这些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看客”是何等的愚庸、麻木、落后,他们不仅不理解不支持革命者所做的一切,不仅不对刽子手投以怨愤的目光,而且以观赏为乐事,一个个看得津津有味,实在是可怜、可恨!如果说刽子手给予革命者的是肉体上的枪杀,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看客”给予革命者的则是精神上的虐杀!

  再一小类是《阿Q正传》中的“看客”,由于“赏鉴”的对象降了格,他们便“蚂蚁似”的多得如山如海,对阿Q“过了二十年又是……”的充满佛理轮回观念的话倍加赞赏,“酒醉似的喝采”“豺狼般的嗥叫”。阿Q的麻木,阿Q的死并没有唤起“看客”们昏昧的意识。说阿Q可怜可悲,他们甚而比阿Q还要可怜可悲。

  再来看第二类“看客”

  首先是“赏鉴”他人的悲哀,咀嚼他人痛苦的“看客”

  《孔乙己》中,咸享酒店里,“看客”们伴随着或幸灾乐祸的笑,或附和着的笑,或随便的哄笑,或前或后地对着孔乙己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疤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些话语句句带刺,冷嘲热讽,把他人的不幸拿来当笑料,足见“看客”们的冷漠。

  再看《祝福》中对阿毛的故事久已厌烦的闲人,他们又开始对祥林嫂发生了新的趣味,究其由来是祥林嫂额上的伤疤象磁铁一样吸住了他们,于是便寻“来历”来了。“祥林嫂,你那时怎么竞肯了?”“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笑影又冷又尖。是同情,是感叹,是讥刺,不说大家心里也明白。

  又再来看《阿Q正传》,闲人们一见阿Q头上的瘌疮疤,便“玩笑”他来了。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地说“嗨,亮起来了。”见阿Q怒目而视,他们又发话道:“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事情到最后,他们还玩得不过瘾,终将阿Q碰了四五个响头,才心满意足地得胜地走了。

  这一类“看客”的特征不外乎捅别人的痛处,揭他人的疮疤,咀嚼他人的悲哀,直至成为渣滓。至于他人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他们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关心的是“赏鉴”的对象有无笑柄,有无隐私,只要他们能说一通,笑一通,便算满足了。

  其次,是幸灾乐祸,推波助澜的“看客”

  “看客”们见阿Q和小D在斗殴,一下子从百无聊赖中寻着了乐事,围上前去,不少的连声叫道“好!好!”“不知道是劝解,是颂扬,还是煽动。”

  这一号“看客”别有寻乐的高招,他们善于抓住契机,滋生气氛,煽风点火,极尽推波助澜之能事,至于是非善恶,皆不理睬。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透过以上对“看客”描写的简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看客”形象用的`不是工笔,而是略笔,仅管是粗线条淡淡的似乎是满不经意的勾画,但所刻画出来的形象却是非常逼真,非常鲜明,非常典型的,活画出一幅幅芸芸众生像,使我们见到了一群病态的灵魂。鲁迅先生以其伟大人格和崇高感情对“看客”进行了道德的审判和情感的否定,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对“看客”的灵魂进行了严厉的解剖和深刻的展示。一方面不仅使我们了解丑,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了解“丑之为丑”,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病态在阳光下得以曝光,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了一颗为民族疮痍而颤抖的心。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对以上形形色色的“看客”作这样的归结:“看客”形象在鲁迅作品中、人物长廊里都闪烁着永恒艺术魅力的光辉。他们在鲁迅作品中都以群像出现,是一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落后的群众,居处在偏僻、闭塞、愚昧、落后的中国乡村,长期以来的封建意识的毒化和侵蚀,已积淀在他们的精神骨髓中,并在他们思想、心理、性格、言行中自然而非自觉地表现出来,这就凝结成他们身上最为本质的特征,这就是愚昧、麻木、无聊、庸俗。集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的劣根性,以及我们民族精神中的严重痼疾甚至于人类某些弱点,即安于命运,麻木顺从,既受人愚弄,又愚弄他人的性格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cddlwy.com/wenxue/160962.html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不期而遇的温暖 不期而遇的温暖作文600字 不期而遇的温暖 不期而遇的温暖作文600字
  • 魔道祖师图片 魔道祖师图片
  • 创业史情节+主题+人物分析 创业史情节+主题+人物分析
  • 草房子阅读题及答案 草房子阅读题及答案
  • 初二读后感大全800字 初二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初二读后感大全800字 初二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骆驼祥子》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骆驼祥子》
  • 创业史读后感500字 创业史读后感500字
  •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为您推荐
  •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左右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范文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左右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范文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作品,是一本讽刺小说。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左右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范文
  • 少年闰土课文
    少年闰土课文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少年闰土课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少年闰土课文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 这里仅
  • 《社戏》内容赏析|《社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社戏》内容赏析|《社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社戏》内容赏
  • 《老人与海》(节选)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老人与海》(节选)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
  • 《苏菲的世界》章节知识结构整理
    《苏菲的世界》章节知识结构整理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
  •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全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全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两个月
  • 鹤林玉露原文及翻译
    鹤林玉露原文及翻译
    《鹤林玉露》是宋代罗大经创作的一部文言轶事小说。此书分甲、乙、丙三编,共18卷。半数以上评述前代及宋代诗文,记述宋代文人轶事,有文学史料价值。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
  • 在桥边原文
    在桥边原文
    《在桥边》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49年。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因伤而被分配在桥边数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的二战伤兵的所见所行,表达了作者在面对二战后德国重建中所遇见的种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毛泽东在1930年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征求意见的信。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文星星